国融基金现在怎么样了 新发产品折戟 总经理离职、基金清盘
首页 > 基金 > 正文

国融基金现在怎么样了 新发产品折戟 总经理离职、基金清盘

来源:中国经济网 2020-08-04 14:07:22

中基协信息显示,国融基金目前有员工38人,取得证券从业资格的29人。其中,刚刚离任的田宏伟2017年12月取得基金从业资格,而和田宏伟参与共同管理基金的另一位基金经理冯赟,则在2019年10月10日刚刚取得基金从业资格。

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。

今年以来,新基金发行火热,截至7月30日,新发公募基金首募规模已超过1.5万亿元,其中权益类新发基金首募规模超过1万亿元,仅7月份便有11只基金单日大卖百亿元以上。

然而,在新基金发行有如烈火烹油的同时,一些中小基金公司却举步维艰。

7月29日,国融基金发布公告,宣布国融融鑫因未能达到2亿元的成立规模而宣告发行失败。

屋漏偏逢连夜雨。国融基金在7月份遭遇一系列暴击:总经理离职、上海分公司注销、基金经理离职、基金清盘等,也使得这家次新基金公司前景变得更加暗淡。

伴随行业马太效应的加剧,公募基金“折叠”现象更加明显,一面是头部公司跑马圈地,另一面是部分小公司在边缘化路上越走越远。

8月3日,国融基金方面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基金行业各家存在不同的情况,公司目前运营正常,不存在额外需要对外披露的信息。

进入多事之秋

作为创业总经理,李宇龙曾经公开表示,“希望将国融基金作为职业生涯的最后一站”。可惜,在残酷的现实面前,理想主义的光环悄然褪色。

今年7月18日,国融基金发布公告称,总经理李宇龙因个人原因离职,不再转任公司其他职务。

公告显示,目前该公司董事长侯守法代任总经理。从行业惯例来看,在总经理离职后,往往因为未有合适人选接任,董事长才会暂时兼任。

事实上,李宇龙对新基金公司面临的生存压力有一定预期。其早期接受采访时表示,银行渠道的建立需要时间积累,机构投资者的认同需要过往业绩支撑,产品的发行需要公司品牌的支持,而这些都是一家新成立的基金公司所不具备的。

俗话说“头三角难踢”,成立三年后,国融基金的规模仍未见起色,股东的耐心似乎已经消耗殆尽。国融基金人事震荡始于今年初,早在2月份和4月份,公司副总经理黄向武和投资决策委员于化海已先后离职。

在新基金发行火热的7月,国融基金进入了多事之秋。

该公司官网公告显示,7月17日,国融基金旗下唯一的债券基金—国融稳融债券遭遇清盘。

7月20日,国融融泰A类份额发生巨额赎回;7月21日,北京分公司负责人变更;7月29日,正在发行的国融融鑫因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宣告发行失败,其上海分公司亦宣告注销;7月31日,“一拖五”基金经理田宏伟因为个人原因离职,离任日期为7月30日。

在接踵而来的坏消息中,最受关注的是国融融鑫发行失败,以及国融基金上海分公司注销的公告。公告显示,其上海分公司注销事项已在上海市虹口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办理完毕。

值得说明的是,就在爆款基金频频刷屏的上半年,国融基金管理规模却在持续缩水。

截至今年二季度末,公司旗下仅有6只混合型基金,全部基金资产净值合计仅为3.09亿元。而2019年四季度末和2020年一季度末,公司基金资产规模还有8.2亿元和4.2亿元。

8月3日,上海谷若投资中心相关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国融基金虽然是其子公司,但对于后者近期变化并不清楚。

长安投资新布局

2017年6月1日,国融基金获批设立,国融证券与上海谷若投资中心分别持股51%与49%。

相比于同日获批的莫泰山掌舵的博道基金,国融基金出生时就没有引起太大动静,并不吸引眼球。

国融基金的两大股东方虽然都是公募行业的“生面孔”,但其实背后的实控人却并非行业新人。天眼查信息显示,长安投资为国融证券与上海谷若投资中心的第一大股东,分别持股70.6093%和90%。股权穿透后,长安投资为国融基金的实控人,持有国融基金的权益超过80%。

长安投资成立于2002年9月20日,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,金融、地产和投资为其三大核心业务,股权穿透后,公司法人代表侯守法是长安投资的唯一股东。

长安投资曾经在公募行业尝到过甜头。2006年2月13日,中邮基金获批,长安投资出资2400万元,与国家邮政局、中泰信用担保并列第二大股东,持股比例为24%。

不仅如此,持有28%股权的第一大股东首创证券,与长安投资也渊源不浅。

证监会公告显示,2003年首创证券更名之时,长安投资以4000万元的出资额位列第六大股东。

中邮基金成立后,赶上了2006―2007年的大牛市,管理规模迅速增长,长安投资亦赚得盆满钵满。

公开资料显示,2011年7月,长安投资退出中邮基金,彼时2400万股的转让价格约为7亿元,不考虑分红因素,长安投资在中邮基金股权交易中获得了近30倍的回报。

8月3日,有资深业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2006―2007年是公募行业罕见的红利期,赶上的公司大多“雨露均沾”,而现在,行业格局已经发生了许多变化。

相比入股中邮基金后的顺风顺水,国融基金的发展显得很是曲折。2019年9月17日,股东大会同意两大股东向国融基金同比例增资3000万元。

上述资深业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表示,次新基金公司股东增资,大多是面临公司持续亏损后的无奈之举。

8月3日,长安投资相关人士回复时代周报记者称,关于国融基金的问题,应与后者直接接触为宜。

人才窘境待解

行业爆款基金的频频出现,反衬了缺席者的落寞。国融融鑫作为今年国融基金发行的唯一的新基金,却没有达到募资条件。

8月3日,上海证券创新发展总部总经理刘亦千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,这是一个分化的时代,有些中小公司面临困境,也有些中小公司做得不错,甚至某家去年年底刚成立的新公司,现在已达百亿元规模。

“互联网时代口碑容易扩散,其实是小公司的机会。公募行业从大的格局来说,强者恒强,但小公司也有空间,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人,在恰当的时机做正确的事情。”刘亦千表示。

对于国融基金而言,投研领域的人才困境颇为明显。中基协信息显示,国融基金目前有员工38人,取得证券从业资格的29人。其中,刚刚离任的田宏伟2017年12月取得基金从业资格,而和田宏伟参与共同管理基金的另一位基金经理冯赟,则在2019年10月10日刚刚取得基金从业资格。

离任前的田宏伟,同时担任国融融泰、国融融银、国融融信消费严选、国融融盛严选、国融融君严选五只基金的基金经理,他的离去亦意味着国融基金“人才荒”将更加严重。

刘亦千告诉时代周报记者,公募基金的发展除了团队资源以外,还需要各方面的配合,跟第一只产品的定位和运营高度相关。

无独有偶,银行系基金公司民生加银最近也面临新基金发行流产的窘境。

7月28日,民生加银汇众18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基金发行失败。雪上加霜的是,该公司二季度规模缩水174.2亿元。

关注

Copyright @ 2008-2017 www.shanxi.chinafinance.net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金融网版权所有